8月末,考古队进场,印山大墓发掘工作正式开始,针对墓主人的考证也由此展开,工作人员发现,印山系人工堆积而成,占地10多万平方米,气势恢弘,规模巨大,堪称国家级工程。印山四周有保存完好的“隍壕”,4条壕沟非常规则地布列长方形的墓坑四周,“隍壕”沿展超百米,规模巨大。专家组的人认为,按古代墓葬制度,只有在王陵周围才允许挖掘“隍壕”。由此推之,能够在“隍壕”的护卫中安寝者,其身份决非常人。而后的发掘工作,也证明了这一点,12月,挖掘工作直达主墓室,主墓室是一座长方形竖穴岩坑木椁墓,墓上建有巨大的封土墩,大墓墓坑全部从山顶岩层中向下挖凿而成,平面呈东西向长方形,南面坑壁曾经坍塌,坑口长46米,最宽处19米,最狭处14米。
经1996年9月至次年1月5个月发掘,共清理上万立方米的墓葬封土和墓道填土,露出14米深坑。墓道在墓坑东壁正中,与墓坑连接共同构成甲字形的平面布局,墓道全长54米。
1997年3月开始后的4个月中,墓坑内2万余方土被清理掉,终于,中国南方最大的古墓露出了真实的面目:墓室用巨大的长方形木构筑而成,形制为狭长条两面坡,横断面为三角形,现存结构大体完整,其构筑方法是,先用长方木横向平铺出墓室底面,再在底面两边用长方木紧密排列互相斜撑而成,却不用榫卯结构,顶部压盖大体呈半圆形的厚木。墓室内长33.4米,外长34.8米,内底宽4.9米,外底宽6.7米,现存室内高度4.7米,复原高度在5.6米,内分前、中、后三室,各室间设有门槛,门槛上方有门梁,按照推算,在构筑墓室之前,修建的过程中,有人先将整个巨大的坑底全部铺上一层1.65米厚的木炭,墓室建成后,又先在其外包护140层左右的树皮,树皮外再填筑1米左右厚的木炭,然后整个墓坑再全部用不透水的青膏泥分层填筑,最外面才是高达10余米的巨大封土墩,并以此来保证墓室的干燥、坚固。
但是这样的墓室结构,并没有有效地防止盗墓贼的进入,各种迹象表明,在发掘古墓之前,这个地方,最少被盗墓者挖了十几次,最早的一次,出现在东汉时期,怀疑是曹操的人干的,而最新的一次,出现在半年前,盗洞越过层层阻碍,直达墓室正中心,墓室里的陪葬品,早被洗劫一空。
按照众人的分析,室内里头这口棺材,比较特别,大部分人认为,这是一口独木棺,顾名思义,独木棺就是一跟巨大原木掏出来的棺材,棺长6米,宽1.2米,内外油漆,由此推测,做棺材的木料,势必是几百上千年的参天巨木,可非常遗憾的是,专家挖到棺材的时候,棺材已经被人强行打破,里面的陪葬品没有了,里面的尸体,也没有了。
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一般来说,陪葬品没了有情可原,尸骨没了是怎么个意思大家就不明白了,在市面上,尸骨是卖不上价钱的,除非,尸体身上穿着金缕玉衣之类的名贵文物,或者,尸体本身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比如,长沙马王堆的女尸,千年不腐。但是,随着考古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一个问题引起了众人的注意。
有人在墓室里头,发现了一些记述性的石碑,根据石碑上的文字和壁画以及相关文物来推测,这个墓室,很有可能是专家学者们寻找多年的“木客大冢”,“木客大冢”始见于《越绝书》,按照书中的描述,这座古墓,是“越王允常”的墓穴。提起越王允常,很多人的脑子里头都没有概念,但是,要是提起他的儿子,很多人都知道。这个人,是越王勾践的亲爹。勾践这个人,性格坚忍,心机很深,但是,客观来说,这个人的人品着实不怎么样,最少我是对他没什么好感的,相比之下,越往允常就能算是一个励精图治的楷模了,当然,这个人的功勋美德不是我们讨论的重点,我们的重点是,古墓里头一段壁画上的特殊记载。
按照文章里的内容来说,考古发现,这个越王允常在位的时候,跟一些海上的居民保持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当时,越国是一个靠海的国家,大体来说,是现在两广往北的一块区域。当时的越国国君,经常接待一些形貌古怪的海上居民,他们断发凿齿,长颈文身,每年的夏天,这些人都会出现在海边,与越国的人进行贸易往来。而那些人带来的最受欢迎的东西,是一种类似丝绸的布,这种布,入水不湿,火烧不熔,在雨季频繁的闽越地区更显难得,每一年,越王陛下都会为了得到这样的丝织品去接见那些断发凿齿的番邦人士,临走时,还会很大方地馈赠各种礼物。
那些人得到礼物,非常感激,以盛情邀请越王陛下跟随他们前往自己的国家,“享万年”,可越王没明白对方的意思,心生不悦,按照作者的推测,越王在当时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在一向重视礼仪而又盲目自大的中土人士看来,越王陛下,是“上国君王”,可以接受“番邦朝拜”,却不可能去那种蛮荒小国去做客,因此,他不高兴了,随后派了一个使者跟着他们一起回去,那些番邦的人大为不解,却也无可奈何,过了半年左右的时间,那个使者带着很多礼物回来汇报工作,具体说了什么,无从考证,但是知道的是,越王听了他的讲述,大惊,立即将他召入后殿密谈。